一、乡村旅游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开发,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二、存在问题
(一)项目缺乏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布局上缺乏统筹考虑,有的项目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项目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对乡村旅游项目的管理、营销、营运、与周边景点融合等因素缺乏统筹考虑。
(二)乡村文化流失、千村一面。乡村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初级民宿为主,乡村节庆、仪式、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不够,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大上”,导致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不仅没有增加旅游吸引力,反而造成了资金和资源浪费。
(三)交通不畅、标识不清、通讯网络信号不好。交通体系不完善依然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部分村车辆不能直达、可进入性较差;作为景点的标识、功能分区、文化介绍严重不足;部分景点的道路、通讯、网络信号不好。
(四)宣传渠道方式单一,受众面窄。官方旅游宣传多以新闻发布会方式进行,往往造成普通群众知晓率不高。
(五)管理、服务质量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严格,餐饮、住宿卫生条件达不到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培训的营运管理、导游人才。
(六)重建设,轻营运。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建好之日便是闲置之时,在确定项目时,对谁来管理、怎么管理、如何经营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
三、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美丽乡村创建情况,综合考虑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乡村独特的历史、习俗、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提升传统农业的附加值。
二是准确定位,规划引领。由旅游部门牵,镇政府配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区域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真正把农民劳动生活、乡村风情风貌、农业产业特色体现出来,把乡村旅游业态打造成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凸显乡村旅游的扶贫富民作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四是强化管理运营、拓宽宣传渠道。乡村旅游要实现有序发展,就要加强对经营活动、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监管,确保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安全健康。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祠堂、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充分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乡村旅游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让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有法可依,制定乡村旅游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对乡村旅馆、特色餐馆、观光农业、观光果园、休闲食堂等进行分类指导,对农家乐和民俗村实行星级管理,通过分类来突出特色,防止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从品牌运营的角度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彰显产品活力,通过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配套更具市场针对性、策略性的营销体系,拓展更为多元的旅游客源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