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朝辉政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叶县绿色再生产业”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回收体系散乱,资源集聚能力不足”的工作举措
(一)构建“三级联动” 回收网络,破解“散、乱、差”难题
针对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点布局无序、规模化不足的问题,启动 “全域覆盖、规范运营”回收体系建设:
1.搭建骨干网络:规划建设占地 120 亩的叶县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整合废旧金属、塑料、橡胶三大回收板块,设置分类分拣区、暂存区及污染防治设施。
2.布局终端网点:按照“每 3 万人设 1 个”的标准,在城关乡、马庄乡等 18 个乡镇(街道)布局标准化回收站点 42 个,统一配备分类回收箱、地磅及消防设备,明确废旧金属分类(铜、铝、钢等12类)、塑料分级(PE、PP等8类)回收规范。
3.建立智慧调度平台:开发“叶县再生资源回收”微信小程序,整合回收站点位置、回收价格、预约上门等功能,联动物流企业组建专业运输队伍,实现 “线上预约-上门回收-集中分拣”闭环运营。
(二)强化源头管控,提升资源供给质量
1.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城乡结合部 “黑窝点” 非法回收、拆解污染问题,由商务局牵头,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公安局开展专项行动,整治无资质回收点,取缔露天拆解场地,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没收非法处置废旧物资。
2.建立定向回收机制:与平煤神马集团叶县产业园区等县内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签订定向回收协议,对生产边角料、废旧设备等实行“点对点”回收,提升资源回收率。
二、针对“加工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培育精深加工项目,推动“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型
聚焦废旧金属、塑料、橡胶三大领域,重点推进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1.废旧金属高端化利用:引进规模以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设精密铸件项目,将废旧钢铁、铝制品加工为汽车零部件、建筑用高强度型材,提升产品附加值。
2.废旧塑料资源化升级:支持本地企业升级改造,引进德国全自动造粒生产线,将废旧塑料分类加工为食品级 PET 切片、工程塑料颗粒,每吨利润预计可达2000元以上。
3.废旧橡胶高值化开发:联合科研所合作建设废旧橡胶循环利用实验室,开发“脱硫再生 + 改性复合”技术,将废旧轮胎加工为高弹性橡胶制品、沥青改性剂,预计年处理废旧橡胶0.5万吨,打破传统 “胶粉 - 再生胶” 的低价值循环模式。
(二)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延伸价值链条
1.打造产业集群:以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为核心,规划建设绿色再生产业园,重点引进橡胶制品、塑料模具等下游企业,形成“回收-分拣-加工-制造” 完整链条。
2.推动产学研融合:与省内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中心,重点攻克废旧塑料降解、金属纯度提升等关键技术。
三、针对 “环保管控薄弱,绿色发展支撑不足” 问题的推进方案
(一)健全环保标准体系,筑牢 “绿色底线”
1.制定地方标准:联合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叶县再生资源加工企业环保管理规范》,明确废气处理(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³)、废水处置(COD≤50mg/L)、固废利用等 18 项刚性指标,要求所有加工企业完成环保设施升级。
2.强化全程监管:为集散中心及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废气、废水排放数据,不定期开展环保专项检查,督促整改无组织排放、固废堆放不规范等问题。
(二)强化绿色政策支撑,引导产业升级
1.加大资金扶持:设立300万元绿色再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环保设施投入超 500 万元的企业给予5%补贴,对获得 “绿色工厂”认证的企业奖励10万元。
2.优化要素保障:对再生资源精深加工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实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协调金融机构推出 “再生贷” 专项产品,给予优惠利率,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四、长效保障机制与下一步计划
(一)健全协同推进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产业发展调度会,协调解决土地、环保、资金等问题;成立叶县再生资源产业协会,吸纳企业会员,推动行业自律与标准落地。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6年底前,完成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主体建设,实现乡镇标准化回收站点全覆盖;签约引进3家以上精深加工企业签约投产;建成绿色再生产业园,引进上下游企业20家以上,形成百亿级绿色再生产业集群;完成 “叶县再生资源” 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培育2-3家省级龙头企业。
(联系人:刘培洋 联系电话:15937585559)
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