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火灾、水灾、地震等求生技能纳入小学生必修课”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求生技能、灾害教育现状
火灾、水灾、地震等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的特点。小学生作为自救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是灾害中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当前小学生灾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知识普及碎片化、技能训练缺乏实操性”等问题。将求生技能提升至“必修课”高度,强调实践性、常态化训练,是弥补当前短板、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在校园教育中系统化、规范化地传授灾害求生知识和技能,是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伤亡的关键举措。 灾害求生技能不仅是生存所需,更是培养临危不乱、互助协作、科学应对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和拓展,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目前教育部门所做工作
我们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教育,特别是灾害应对能力的培养,已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工作。
政策层面,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文件中均明确要求将安全教育(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对)纳入教学内容,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与内容要求。
实践层面,学校开展专题教育,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安全宣传日(周、月)进行知识宣讲;开展学科渗透教育,在科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融入相关知识;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消防疏散、地震避险等演练活动;开发相关读本、视频、挂图等教学资源;教育部门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地震、气象等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开展“消防进校园”、“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员入校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系统性不足。现有内容分散于不同课程或活动中,缺乏独立、连贯、递进的课程体系支撑,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系统性、深度不够。
二是规范性欠缺。教学目标、内容标准、评价体系尚未完全统一规范,教学质量和效果存在校际、区域差异。
三是实践性薄弱。受限于课时、场地、专业师资、经费等因素,实操性、沉浸式的技能训练(如结绳、简易担架制作、心肺复苏基础、模拟场景演练等)普遍不足,学生“知多会少”。
四是资源保障待加强。专业师资(特别是具备实操指导能力的教师)、配套教材教具、专用训练场地及安全设施的建设仍需大力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推进计划
一是加快纳入课程体系研究论证。组织开发统一、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地方或校本教材或读本,突出图解化、步骤化、情景化,在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显著提升灾害求生技能的权重、明确度和实操要求。配套开发标准化教学课件、实操视频、模拟教具(如简易灭火器、逃生绳索等)。
二是突破师资与资源瓶颈加强师资培训。将灾害求生技能纳入教师(特别是科学、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大规模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操教学能力。同时引入专业力量建立与消防、应急、等机构的长效合作机制,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入校指导实践教学和演练。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确保每学期有足量、固定的课时用于专门的技能教学与训练。大力推行“讲解+示范+实操+复盘”的教学模式,保证每位学生有充分的动手练习机会。将技能掌握情况(如正确逃生路线选择、灭火毯使用、简单伤口包扎、呼救方法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采用情景模拟测试、实操考核等方式进行。
四是深化协同保障机制。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争取将相关师资培训、教材教具开发采购、安全设施建设维护等经费纳入预算保障范围。联合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为学校提供更丰富的公共安全教育资源库和专家支持库。鼓励社会力量(公益组织、企业)通过捐赠设备、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支持。
安全教育是筑牢校园安全基石、守护祖国花朵平安成长的治本之策。将其落地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资源投入、部门协同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我们将以您的提案为重要契机和有力推动,将其纳入教育领域应急能力建设的优先议程,全力以赴推进相关研究与实施工作,力争早日实现灾害求生技能在小学教育中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