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政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叶县烩面文化、推广叶县烩面品牌”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 “产业标准化缺失” 问题的整改举措
(一)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破解 “品质参差不齐” 难题
针对全县近400余家烩面类餐饮店 “各自为战”、工艺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计划启动 “三位一体” 标准化建设工程:
1.细化核心标准:在原有核心工序基础上,联合河南瘸子烩面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制定《叶县炝锅烩面全流程操作规范》,明确面胚含水量、汤料熬制时长、牛羊肉选用标准等量化指标。
2.规范流通标准:针对即食产品代工生产中的品质管控漏洞,建立“原料-生产-包装”三级质检体系,要求代工企业必须取得 SC 认证,对每批次产品开展微生物、重金属等12项指标检测。
3.统一标识标准:设计“叶县炝锅烩面”区域公共品牌视觉体系,明确门店装修风格、餐具标识、员工服饰等统一规范。
(二)强化标准落地保障,杜绝 “执行流于形式” 现象
1.建立溯源体系:建设瘸子烩面标准化产业园项目,搭建 “从田间到餐桌” 全链条溯源平台,将小麦种植、牛羊养殖等环节纳入监管,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原料来源、生产批次等信息。
2.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城区及各乡镇餐饮集中区域存在的小摊小贩经营不规范问题,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城管部门开展 “规范经营专项行动”,取缔无资质经营商户,同时推动清真烩面经营户统一使用“清真食品标识”,实现“亮证经营、标准操作”。
二、针对 “品牌认知断层” 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精准定位传播受众,填补“认知碎片化”空白
1.深耕本土市场:在县域中小学开展“叶县炝锅烩面文化小课堂” 活动,通过技艺体验、故事征文等形式培育本土消费群体;在叶公古街、县衙等景点设立“叶县炝锅烩面文化驿站”,实现“游叶县必品烩面”的认知渗透。
2.瞄准在外群体:针对全县十几万省外务工人员的“乡愁需求”,联合电商企业推出“家乡味礼盒”,整合即食烩面、本地芝麻酱等配套产品,通过老乡社群开展精准营销。
(二)创新传播矩阵,打破“省外知名度低”瓶颈
1.升级线上传播:在原有网红直播基础上,与南京食品科研所合作开发 “叶县炝锅烩面文化数字展馆”,通过 3D 动画还原明清时期烩面制作场景,培育 “叶县炝锅烩面文化代言人”,打造 “一碗烩面的传承” 系列短视频。
2.深化线下渗透:借鉴中江挂面村“非遗 + 文旅”融合模式,在叶公古街打造“叶县炝锅烩面非遗体验馆”,设置技艺演示区、历史展区、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制作面胚、熬制汤料。
三、针对 “文化附加值开发滞后” 问题的推进方案
(一)深挖文化内核,夯实 “价值提升基础”
1.系统梳理文化脉络:组建由民俗专家、老厨师、企业代表组成的文化挖掘专班,厘清叶县烩面 “炝锅技法” 民间节庆饮食的历史脉络,形成《叶县烩面文化溯源报告》。
2.活化技艺传承:扩容“烩面技艺传承基地”,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聘请“瘸子烩面”创始人鞠振洲等资深匠人担任导师,创新“师带徒 + 标准化培训”模式。
(二)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实现 “文化变现升级”
1.开发文创衍生产品:联合本地手作企业推出烩面主题文创礼盒,包含迷你面胚模具、汤料配方书签、非遗技艺插画等产品,带动文化附加值提升30%。
2.打造融合新业态:规划“叶县炝锅烩面文化旅游线路”,串联技艺传承基地、产业园观光车间、特色体验店等节点,推出 “半日学技艺、一日品美食”文旅套餐,实现“文化传播+ 消费转化”双重效益。
2.拓展产品体系:依托产业园生产线开发葛根烩面、山药烩面等功能性产品,联合杨中华胡辣汤、尧松粉条等本地品牌推出 “叶县美食组合装”,推动烩面从单一食品向“地域文化符号”转型。
四、长效保障机制与下一步计划
(一)强化政策支撑
1.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项扶持资金 200 万元,对通过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最高5万元补贴。
2.健全协同机制:建立“政府+协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每月召开产业发展推进会。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
1.2025 年底前:完成 “叶县烩面”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实现标准化覆盖率100%;举办首届 “叶县炝锅烩面文化节”,开展烹饪大赛、非遗展演等活动。
2.2026年底前:建成产业园全链条生产线,实现面胚、调料自给率达80%;编撰《叶县炝锅烩面文化志》并发行,打造 2 个省级以上文旅融合示范点。
(联系人:刘培洋 联系电话:15937585559)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