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脱贫〔2018〕48号
叶县脱贫攻坚指挥部
关于印发《叶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
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县委各部委,县直机关各单位,县管各企事业单位,驻叶单位,各人民团体:
现将《叶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7月29日
叶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五年多来,全县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清醒看到,我县脱贫攻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脱贫摘帽任务看,截至2018年初,全县还有50个贫困村、贫困户7257户、19422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达到53.88%,因残致贫占比20.8%,这些人群的比例越往后越高,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从脱贫攻坚工作看,个别地方和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能力素质不适应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从脱贫攻坚时限看,现在距离到年底实现脱贫摘帽已还有5个月的时间,到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任务已经不足三年,时间十分紧迫、任务非常艰巨。应当看到,当前我县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最后攻阶段,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挑战认识得更到位一些,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管用的举措,全面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为明确2018—2020年脱贫攻坚时间表和路线图,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指导推动脱贫工作实践,坚定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6号)和《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坚持一切为了脱贫攻坚,一切服从脱贫攻坚,一切服务脱贫攻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精准为主线,以贫困群众为主体,以“五个一批”为内容,紧紧围绕贫困群体的发展需求,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实施脱贫攻坚,拓宽增收渠道,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到2020年,确保如期实现稳定脱贫,和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2.坚持政府主导,凝聚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干部结穷亲,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3.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质量。把“六个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取得不含水分、实实在在的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4.坚持精准扶贫,提高脱贫实效。必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5.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注重开发式扶贫,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志、扶德、扶智,引领贫困群众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
(三)行动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我县现行标准下的72544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
2.年度目标。2018年,实现13000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深入推进123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4个贫困村出列;2019年,实现4000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6个贫困村脱贫;2020年,实现2422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主要任务
叶县2018年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到2020年实现和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奔小康,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用不到三年时间,重点抓好产业发展、转移就业、企业(合作社)带动、政府兜底、临时救助5件事,建立长效扶贫脱贫工作机制,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为每一个贫困户找到一个稳定的、持久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完成脱贫目标。避免“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
(一)实施产业扶贫工程 ,大力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扶持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按照《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体现四个“引领”,即产业引领、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引领、项目引领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以“乡乡有特色产业、村村有扶贫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为基本要求,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和治本之策,切实推进《平顶山市产业扶持脱贫1+12实施方案》和我县制定的“1+11+1”《叶县产业扶贫方案》(即1个总体方案,11个专项方案,1个光伏扶贫方案),巩固提升六大特色扶贫产业(光伏产业、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加工业(扶贫车间)、电商流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大融合,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1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实现稳定增收。2018年底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实现脱贫目标,确保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同期的脱贫标准。到2019年,实现每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村培育发展1—2个优势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2项稳定增收渠道。到2020年,实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提高,确保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口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1.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大林业产业基地、特色林业园区林果业的发展力度,做大做强种植、林果等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发展辣椒、花生、桑构,持续稳定发展烟叶,大力发展中药材、黑李、梨、桃、葡萄、软籽石榴等优势产业。在东部的廉村镇、水寨乡以灰河沿线为中心,打造葡萄、蓝莓、油牡丹、红枫种植基地;南部的辛店镇、保安镇、夏李乡、常村镇以旅游快速通道沿线为中心打造美国黑李、核桃等水果种植基地,2018年发展1万亩,带动贫困户2000户;2019年发展0.3万亩;2020年发展0.2万亩。
2.强力发展养殖业。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畜牧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不断强化措施,创新机制,加大投入,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促进贫困人口快速增收。
一是发展肉牛养殖。依托平顶山市金牛足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国润牧业的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建设肉牛产业园区,促进规模化养殖,实施“公司+贫困户”无风险养牛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发展分散喂养,带动2000户贫困户从事肉牛生产。区域内年出栏肉牛,2018年15000头;2019年20000头,2020年25000头。
二是发展生猪养殖。叶县作为“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做文章,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上动脑筋,紧盯产业扶贫,因势利导、勇于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广畜牧养殖“千头线”扶贫产业模式,一是吸收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员到场里务工,每人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二是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增加贫困户收入,三是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2018年,我县建设50条千头线,带动贫困户500户以上;2019年—2020年,持续推进“生猪代养”,带动全县15000户贫困户持续增收。
三是发展肉羊养殖。推广发展圈养技术,建设优质山绵羊生产基地,扶持本地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促进规模化养殖和分散养殖,区域内年出栏肉羊,2018年60000只;2019年70000只,2020年100000只,带动2400户贫困户从事肉羊生产。
四是发展蛋鸡产业。以廉村、邓李、仙台、龙泉4个乡为重点,建设良种家禽生产基地。以保安、夏李、常村、辛店4个乡(镇)为重点,发展围栏养鸡场户,扶持本地柴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发展柴鸡养殖产业。到2020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每个小区圈舍面积2500平方米,配套水电及粪污处理设施,存栏蛋鸡3万只,建设蛋鸡生产基地。
3.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按照《叶县旅游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全力支持辛店镇、保安镇、夏李乡、常村镇四个山区乡镇创建生态旅游优秀乡镇工作,各乡镇(街道)围绕自身的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燕山湖、楚长城、闯王寨、叶邑故城等人文自然景观,加快辛常旅游扶贫线路建设,实行点、线交叉作业,争取尽快形成配套的旅游产业带,使其早日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品牌。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和农家乐,举办油菜花节、采摘节等节会活动,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增收。到2018年,创建生态旅游乡镇4个,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20个,农家乐达到200户,带动2000户脱贫,到2019年,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30个,到2020年,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达到35个。
4.加快推进电商流通业。县委、县政府围绕经济升级发展主题,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成立了叶县电子商务协会,吸引 43家电商和物流企业入驻,建立了覆盖所有乡镇的物流配送体系,签约建设了一批电商项目。全县将建设“农村淘宝”服务站38家,廉村镇后王村等6家“农村淘宝”服务站已建成开业,其余正在筹备开业中,届时将遍布18个乡镇。通过3年时间,到2020年力争实现:县有电子商务综合公共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将生活、生产所需品“买进来”,将自产的农土特产品“卖出去”,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完成农村电商营销网络139个站点建设,配备电脑,接通网络工作,与外界形成信息共享,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5.持续推进光伏扶贫。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健全光伏扶贫项目运营管理、项目收益分配和监管机制,完善光伏扶贫收益分配模式,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部分用于发生“救急难”的农户救助、贫困农户的产业发展扶持、设置公益岗位、“三无”人员的直接补贴等,使6179户贫困户通过光伏扶贫稳定增收。
6.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按照“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加大村集体经济标准化厂房的招商力度,吸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鼓励现有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保证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务工,且标准化厂房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用于贫困户兜底保障。继续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叶发展,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7.深入加快推进金融扶贫。坚持因户施策、因业施策,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稳步扩大“助力贷”“阳光贷”等特色信贷产品规模,引导贫困户将贷款用于自我发展,确保金融扶贫“精”准滴灌。根据叶县确定的集体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环保光伏、乡村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等6类金融扶贫资金重点支持产业,加大小额贷款投放力度,支持扶贫产业快速发展。
(二)实施创业就业扶贫工程,强力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依托叶县产业集聚区、平顶山化工产业集聚区两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优势,协调隆鑫、重庆力帆、平煤神马等企业,积极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整合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农业部门“阳光工程”和人社部门再就业培训资源,集中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进行全方位技能培训,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到2018年底,通过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业服务,确保全县贫困户富裕劳动力全部转移就业脱贫。大力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业合作社领头人。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乡村旅游、互助资金业务、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手工艺技能、转移就业创业技能等各类培训,做到“应训尽训”,促进劳务输出从“体力劳动”型向“专项技能”型转变,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对有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综合运用各类扶持政策,发展产业,稳定增加收入。一是对已有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发展农家乐、景区就业和特色产品营销服务,建立稳定的增收来源。三是强力推进林果产业,引导贫困户土地流转、入股经营、就地打工等,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发展,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四是创新发展和营销模式。鼓励各村成立专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将房屋、土地和林权等入股参与经营,通过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
1.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培训。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统领,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的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县农业局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扶贫办实施的“雨露计划”,县移民局实施的再就业培训等,统筹纳入县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规划,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统一下达培训计划,统一定点机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严格督查检查。一是实施扶贫雨露计划,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免费培训,培训农民36000人次,2018年培训22000人次;2019年培训7000人次,2020年培训7000人次。二是实施劳动力职业培训,按县就业局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建档立卡情况,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劳动力职业培训,通过培训将贫困家庭劳动力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巨大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三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县农业局面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骨干农民,重点开展粮棉油高产、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着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 。在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实施“雨露计划”,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发放扶贫助学补助,实现中高职学生补助全覆盖。
3.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扶持。实施奖补政策,扶持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对小型产业,每户奖补1000元;对取得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5000元一次性产业补贴和奖励。对有能力、有意愿利用自家庭院、村中空地、责任田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实施扶持政策,激发内在动力,发展养殖、林果,温室大棚等产业,增收创收,实现脱贫。
4.扶持农民工创业园区。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场地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等突出问题,依托现有场地或各类园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帮助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开展创业型乡镇、村创建活动,鼓励相关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创建就业实体。
5.产业担保贷款扶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和到叶县创办企业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可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安排贷款贴息所需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可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对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贷款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核销。对信誉好、创业能力强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以取消反担保。创业担保基金不足时,可按需借用失业保险基金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6.拓宽就业渠道,实现稳定就业。一是劳务输出。县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和驻外劳务机构,促进劳务输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积极推进与域外地区劳务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及郑州富士康等大企业的劳务合作关系,提升劳务输出潜力。规划每年输出劳动力5000人。二是带动就业。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工程承包人员、外出就业人员搜集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带动家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每年带动500人。三是居家灵活就业。紧密结合贫困乡村经济特色,围绕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手工编织、旅游产品等,采取“公司+农户“形式,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规划每年居家灵活就业3000人。四是公益性岗位就业。每个贫困村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专职负责转移就业服务,开发城乡交通协管、保洁、保安等岗位,安排符合岗位需要、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规划每年安排300人。
(三)实施社会保障脱贫工程,全面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根据《河南省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没有收入来源的贫困低保对象予以重点保障,充分利用民政、医保、社保、残联等补贴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扶贫补助力度,确保特殊困难群众精准兜底。
1.低保兜底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政策有效对接,实现扶贫标准线和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2018年进一步建立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将所有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手段实现脱贫的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计划兜底保障5923人。
2.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脱贫。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按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予以救助供养。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与管理。加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中供养能力,强化服务保障功能,优先保障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规划每年分散供养720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特殊救助能力,实施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孤儿和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不低于国家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和不返贫。
3.教育保障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根据《河南省教育脱贫专项方案》,全面实施教育保障工程,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实施9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县贫困家庭大学生、中职学生和高中学生,开展教育资助,实施贫困学生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政策,从根本上斩断“穷”根,防止贫困代际传递。解决因学致贫问题。
4.基本医疗保障脱贫。根据《医疗河南省医疗卫生脱贫专项方案》,实施“10261”(十免、两降、六提高、一兜底)健康扶贫工程,健全完善“5+1”医疗保障体系,完善“一站式”即时结算制度,巩固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建档立卡的五保户、低保户、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资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积极探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医疗保障机制。对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予以政策倾斜,并通过“先诊疗后付费、减免挂号费、免收县内救护车接诊费、提高住院费用和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建立大病救治医疗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等措施降低个人医疗费用支出。解决医疗保障问题。
5.基本养老保障脱贫。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实现60周岁以上人群应保尽保。建立长期缴费激励补助机制,引导群众早参保、多缴费、不断保。积极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帮助缴费困难群体续保和改善缴费结构。建立社保兜底扶贫机制,由政府将扶贫对象逐步纳入代缴养老保险费范围,代缴每人每年100元的基础养老金,确保贫困对象能够享受到养老金保障。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群众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确保贫困地区参保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6.住房保障脱贫。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贫困户安全住房问题,推进“四类人员”(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安居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危房改造工作。到2018年底,完成全县危房改造任务工作,实现危房清零目标,2019—2020年4月底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7.安全饮水保障脱贫。加大建设资金投入,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详细规划和统一部署安全饮水到户工程,优先安排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贫困群众有可靠、安全、方便、达标的饮用水。到2018年底,实现全县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全覆盖。2019年至2020年重点对县域内部分村进行安全饮水保障、巩固、提升。
8.保险救助脱贫。探索实行政府出资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购买大病补充保险、灾害保险、农业保险,实施粮食种植、林果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农民产业保险,防止和缓解贫困人口“因病(灾)致贫、因病(灾)返贫”, 解决农民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有效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对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重的问题,政府出资为贫困人口建立大病补充保险制度;二是对贫困家庭意外伤害保障不足的问题,政府出资为贫困人口意外伤害导致的身故、伤残和医疗费用提供保险保障;三是对扶贫贷款资金安全与积极性的问题,中国人寿为贷款贫困户承包小额贷款保险,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可以以赔款还贷款,减少还款压力,有效保障各方利益,形成良好的扶贫服务链条。
(四)实施特殊救助脱贫工程,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特殊救助能力,实施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孤儿和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不低于国家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县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户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和不返贫。
1.临时救助。建立健全临时救助主动发现机制,设立全县社会救助微信公众平台、热线电话、电子信箱,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予以临时救助。
2.灾害救助。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精准认定、按照有关标准分类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水平和因灾倒损房屋灾后重建补助标准,低保受灾户和贫困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上浮10%到30%,因灾倒损民房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标准上浮30%到50%。
3.残疾人救助。开展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中的残疾人配备康复辅助器具活动。落实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安置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规划对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对于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4.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实施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落实和完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孤儿专项救助活动,建成县级社会福利中心,2017年全部投入使用,为儿童提供福利保障服务。对在福利机构生活的孤儿,每人每月救助1000元;对散居的孤儿,每人每月救助600元。
5.教育救助。确保不让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现资助政策全覆盖。一是学前教育资助。按照每生每天不低于2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的标准,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足额落实学校教育资助资金。二是两免一补。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完善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助学政策。三是国家助学贷款。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范围由河南籍考往省外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河南籍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形成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工作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可申请8000元和12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四是国家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专科生还可申请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奖学金和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每生每年20000元国家奖学金和每生每年8000元省级学业奖学金;优秀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每生每年30000元国家奖学金和每生每年10000元省级学业奖学金。
6.医疗救助。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15〕154号)要求,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对患病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原五保供养对象)、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和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给予医疗救助。
(五)对标脱贫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对照贫困村退出的指标体系,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村庄美化提升以及完善乡村治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1.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1)实施道路建设行动计划。到2018底,计划完成全县新修通村道路120公里,完成50个贫困村村内道路160公里建设任务。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道路,通畅率100%,所有乡镇通三级公路,85%以上的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道及以上等级公路和通客车、通校车的村道,安全隐患路段基本消除,县乡道现有危桥和村道上的大中危桥基本消除。行政村客车通达率100%,行政村通邮率100%。2019年至2020年计划对剩余贫困村及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巩固、提升。
(2)实施数据乡村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4G信号与宽带覆盖面,确保全县所有村固定宽带、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提升群众通讯的便利度。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户户通”全覆盖,确保100%农户收看电视。加快推进农网改造工程,优化调整农村配电网负荷分配,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提高农村供电能力。到2018年底,为全县544个行政村安装“村村广播”,及时为群众进行政策宣传讲解。
(3)实施公共服务完善行动计划。到2018年底,确保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体育设施等,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配套水平。2019年至2020年进行维护、提升。
2.推进村庄美化提升
(1)全力攻坚深度贫困。认真落实《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对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28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1个非贫困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帮扶力度,在攻坚期内,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给予重点支持,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取得实效。
(2)实施村庄美化提升。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创建活动,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大整治,清理村内主要街道“三堆”,解决好存量垃圾和臭水沟(坑)问题,确保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充分发挥农村庭院清洁美化理事会作用,动员全村所有住户对房前屋后进行彻底大清扫,确保不留卫生死角;各帮扶责任人督导分包贫困户卫生达标,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家庭,帮助其对户内卫生进行大清扫;预计2018年底,投入3000万元,对10000户贫困群众家庭实施“六改一增”提升工程。2019年至2020年继续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持续推进开展好“清洁家园”工作。
(3)统筹推进非贫困村建设。统筹解决非贫困村不平衡问题。围绕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这一总目标,分步骤解决贫困发生率高于或等于2%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达不到贫困村脱贫标准的非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达不到办学基本标准的非贫困村发展不均衡问题。把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文明创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脱贫攻坚示范村、精品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提升农村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1)建强基层扶贫队伍。加强乡村两级脱贫攻坚队伍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利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引领作用,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农村扶贫工作队。发挥好村“两委”班子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完善村级治理模式,健全落实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各负其责的村级治理模式,建强基层组织、落实惠民政策、拓宽致富门路等各项工作。
(2)发展村集体经济。拓宽村集体经济来源渠道,力争有集体收入的村达到80%以上,计划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制定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严防盲目投资和集体资产流失,既要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又要防止出现有钱后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
(3)加强乡风文明治理。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工程。加快行政村“一约四会+1”建设(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和农村庭院清洁美化理事会),主动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和服务。抓住春节后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叶县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参照标准》(叶文明办〔2017〕11号),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切实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小事不办等观念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形成红白事节俭办理的规范化、常态化。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户”等文明创建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致富实现自我脱贫,消除“等、靠、要”思想。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乡村治理,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引导乡风文明行动,利用庙会等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
(五)实施社会帮扶工程,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合力
按照下一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中央,省、市均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项安排。省委、省政府安排省委农办、省盐务局、平煤集团为叶县的定点扶贫单位。市委、市政府安排市直55个单位对叶县的55个贫困村定点扶贫;县委、县政府安排103个县委部委、县直单位实现了对全县120个贫困村帮扶全覆盖。
1.定点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县负总责,部门帮扶,乡镇落实,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挂联领导、包抓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乡村组织、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局面。一是建立县级领导包村包户制度。1名县级领导包3个贫困村1个非贫困村,帮扶2户贫困户;二是建立县直单位包村制度。每个县直单位帮扶1个贫困村,选派一名干部任第一书记,同时选派2-3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深入贫困村开展蹲点帮扶,单位确定结对帮扶人员,每人帮扶 2-3户贫困户;三是落实驻村帮扶责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生态环境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找到切合实际的脱贫致富路子。结对帮扶按照“不脱贫、不脱钩”原则,做到“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2.企业帮扶。县委、县政府坚持“投资、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大力倡导叶县境内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扶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捐款助贫、培训技能、吸纳就业,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了《关于企业帮扶贫困村的通知》,要求各企业积极和帮扶村联系,开展工作,助力扶贫攻坚。
3.社会帮扶。为开创我县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企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大格局,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一是全民动员。县委、县政府召开企业扶贫工作座谈会,引导鼓励大中型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扶贫领域,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发出《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扶贫攻坚的倡议书》,倡议全县大中小型企业、工商业、个体经营者、社会人士以及热心扶贫济困事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的总体部署,积极参与助推扶贫工作;二是丰富帮扶内容。要进一步拓展帮扶内容,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助建贫困村基础设施、扶持就业、智力帮扶和慈善捐赠等扶贫攻坚活动;三是改进帮扶方式。要引导社会力量在捐款捐物的同时,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帮助完善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真正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提高帮扶效果。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定点联系帮助贫困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要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城镇居民等社会各界的重要作用,做好、解难济困的组织动员工作。要建立健全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激励机制;四是创立社会帮扶自助公益金。帮助因灾、因病、因学、残障、孤寡的贫困户,真正解决贫困户的急难问题。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建设难度大,县委、县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政治保证。一是调整叶县扶贫开发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常委任副指挥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二是脱贫攻坚指挥部成立了综合组、宣传报道组、基础设施组、精准扶贫综合施策组、资金整合组和督查问效组等6个专项工作组并明确了职责。三是建立四大班子领导联系贫困村制度,全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均安排有脱贫攻坚联系点。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二)责任落实。按照责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县委、县政府是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承担扶贫开发重要主体责任。要积极适应上级以奖代补、多投多补、效好重补等竞争性扶贫资金分配办法,加大本级财政扶贫投入,统筹市场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集中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脱贫致富。重点贫困乡(镇)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抓、重点抓,切实抓出成效。
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攻坚责任。
(三)创新机制。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机制。扶贫开发要注重规划引领,把规划作为撬动市场资源、统筹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的平台,以规划统一各方步调,使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全县120个贫困村是我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要以编制和实施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为重点,按照区域整体发展与扶贫到村到户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贫困乡(镇)、村扶贫攻坚。行业部门要制定行业扶贫规划,切实加大资金、项目、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共同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要制定县、乡(镇)、村脱贫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脱贫时限、保障机制等,与行业扶贫规划有效对接。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根据《河南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程序公正透明、信息真实可靠、群众认可满意的标准,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与全国、全省、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相衔接的全县扶贫信息网络。各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做到规划到村到户、帮扶到村到户、考核到村到户。坚持发展与扶贫并重,通过发展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大环境,使贫困群众有更多公平的发展机会,推动精准扶贫更加有效、更可持续;三是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解决贫困村、贫困户亟需解决的问题,确保扶贫资金真正惠及扶贫对象。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有效做法。加强资金监管,强化各级责任,县政府配合上级负责资金和项目监管,负责项目审批和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县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项目选择、审批、监管、实施等工作流程。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跟踪监督,对侵占、挪用、滞留、挥霍扶贫资金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县审计部门每年要对所有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审计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脱贫攻坚。
(四)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中长期优惠贷款要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产业资金难题。一方面继续加大互助资金项目实施力度,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二是持续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设立风险基金,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安排5-10倍的信贷规模,向贫困户提供2-5万元贷款,利率从优,贷款贫困户可全额享受财政贴息。三是全面启动合作扶贫模式。县扶贫办与叶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路子,扶贫办投入互助社种子资金,成立贫困村互助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准每个互助社投放100万元的“脱贫助力贷”专项低息贷款,由互助社负责承贷发放和本金利息回收,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资金需求。
(五)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充分发挥定点扶贫的引领作用。各级扶贫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倡导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事业。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发挥老促会老领导、老前辈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社会影响力强等优势,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搭建好扶贫协会等社会扶贫组织平台,完善机制和办法,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符合税法条件的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我县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开展社会扶贫表彰。
(六)创新科技扶贫机制。叶县县委、县政府把选派扶贫科技特派员作为我县助推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抓好落实,为每个贫困村选好派好科技特派员,并明确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一是宣传贯彻新时期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研并掌握入驻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对不适应该村发展的主导产业进行合理调整或重新确立。二是根据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设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所服务地方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以贫困村(组)确立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为依托,立足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完善“创新链”,构建“创业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四是积极培育典型示范样板。把项目实施和推广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发展壮大一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建立“扶贫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加强示范和推广。五是帮助建立农业服务组织。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支持扶贫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协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开展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和产业健康发展。
(七)强化队伍建设。脱贫攻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扶贫政策及业务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重点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一是专业扶贫队伍。要充实和加强县、乡(镇)扶贫开发干部配备、能力建设和扶贫队伍建设,稳定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稳定人员、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强化职能、增强对扶贫开发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改进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统筹各方面资源,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级扶贫开发相关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思想、作风、廉政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自觉性,提高执行能力,加强督促检查,认真履职尽责。二是定点扶贫队伍。各级各部门定点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要积极宣传解读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尤其是要讲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三、四、五中全会、中央及省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帮助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和措施,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加快贫困村脱贫步伐。三是统一战线队伍。树立大统战思想,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面广的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广泛动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支持脱贫攻坚。